查看原文
其他

混合街区是怎样形成的?

彭瑾 城市设计 2023-02-06

在《城市不是树》一文中,亚历山大·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 Alexander)这样写道:



当我们像树形结构一样思考时,我们拿人性和城市生活的丰富性交易了规划概念的简洁性,而这种简洁性却只有益于设计师,规划师,管理者和开发者。每当城市的一角被拆除,树形结构替代了原先的交叠型结构,城市离解离又更进了一步。”
——亚历山大·克里斯托弗 《城市不是树》


提及人性和城市生活的丰富性,混合功能街区是典型的城市物理空间之一,经常被人们所津津乐道。也许最开始混合功能街区的形成是亚历山大所说的“树形结构”,最后当人们真真切切感受到混合的丰富和活力时,就变成了他所描述的“交叠型结构”


混合街区是自上而下的规划,还是自下而上的形成的?这并不是一个可以被明确界定的问题。但是过往告诉我们,一个更加稳定的有着坚实基础的混合街区一定是在日常的历史中而形成的,因为空间的生产关系由人来主导,空间存在的意义在于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构建。 

 


01 

上海大学路 


谈论功能混合,上海大学路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大学路是杨浦区城市核心发展项目中创智天地中的一条路,该发展项目由以前的工业区改造,2003年由SOM 担任总体规划顾问,以硅谷和巴黎左岸为参考,着力发展以大学为依托的创新知识型经济,提倡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多功能混合模式。


创智天地 via 2014.i-orange.cn/zh/about-us/master-plan

 

项目中包括创智坊,创智天地广场,会议中心,创新空间INNOSPACE+ 和江湾翰林居住小区。其中创智坊区块采用开放式街区形式,街区大小在60-120米之间,尺度接近于许多欧洲城市的小街区。该板块中包含纯住宅用房商务办公室SOHO商住两用房。同时,类似于欧洲城市的街区,其沿街建筑底层以商业等公共用途为主。 


 © SOM

 

创智天地旨在形成校区,社区和园区联动的混合社区,而大学路在创智天地的整体规划中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其链接了社区、校区和园区,连接了江湾体育场和众多高校,所以它也是公共空间非常重要纽带。最开始大学路一度招不到商,经过10多年的发展,以其宜人的空间尺度、优美的街道环境和多样的经营氛围成为上海最欢迎的街道之一。这其中离不开混合功能的功劳,功能混合既是这个规划的策略也是其丰富业态的结果。


 大学路的市集 via Rongyu


 大学路的市集 via Rongyu


最初,沿大学路底层建筑的规划业态为社区配套商业,二层以上为SOHO办公,街区靠内一侧是居住。经过开发商和政府在街道景观品质,共同制定规则和管理街道方面的努力,允许餐饮外摆的设置,同时原有的单向交通组织变为双向,整个大学路活跃了起来。二层以上空间的业态也逐渐丰富起来,不局限于SOHO办公,很多餐馆,美甲美容店等也相继开张,大学路的价值和受欢迎程度也迅速提升。虽然大学路越来越有人气,有人说这种人气慢慢趋向外在,而非内在由当地居民产生,同时当商业化的争议越来越多,商业和周边居住的矛盾也逐渐凸显。


via《上海街道设计导则》

 

虽然有矛盾,但是这种功能业态的混合和丰富的必然性无可否认。


大学路周边的大学众多,而新开发的创智天地也聚集了大批科技创新公司,年轻而有消费力的群体必然使得这个地方出现多种多样的业态形式,这是许多位于城市中的大学周边的共性。这些功能的混合由规划而生,同时也由周围环境和人群培育。



02

慕尼黑大学片区


同样也是大学片区,慕尼黑大学片区也算是功能高度混合的城市区域,也是慕尼黑最具有活力的地块之一。这里不仅分布了众多高校,同时也包含了众多博物馆和美术馆,也是名副其实的艺术片区。 

 

该大学片区位于马克思近郊城市区,是慕尼黑除中心城外在200年前第一个被规划的区域,旨在建成一个慕尼黑的管理和文化中心。规划采用了在当时来看极度人为的现代规划结构:由方格网路网连接方格网的广场所形成。


与老城自然蜿蜒的街区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城市结构强调效率和理性。如果是单纯的方格网结构全部由住宅区构成的话,这个片区会远没有今天的活力。好在当时参与规划的还有初代景观建筑师,在规划中预留了绿地和花园的空间,同时规划了几个广场,这些绿地和广场成为今天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via Googel Map 截图

 

当时的规划提供了大量的住房,得益于大学和美术馆博物馆的发展,该片区的文艺气息逐渐浓厚,咖啡馆里经常聚集着文人和艺术家。然而在二战时期,该区域内的国王广场附近成为纳粹统治的集中地。这里的城市空间和建筑物成为了权力统治的象征,整个片区而后在战争中经历了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五的摧毁,面目全非。

 

via 截自《文化历史之路 03 —— 马克思近郊》《Kulturgeschichtspfad 03 Maxvorstadt》,Page18

 

在战后的重建计划中原本打算腾出更多用地用于大学用地扩张,遭到了市民的强烈反对。历史遗迹和绿地以及大量的可负担性住房被市民们强烈推崇,从而这个片区维持了棋盘式格局和大量居住用地的功能。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可以发现的是绿地变得越来越多,可供人们休息和休闲的场所越来越多。可以说在200年前的那一次规划后,这个片区就没有再经历过大的结构上的改变。 

 

开放式街区加上周边的艺术文化和休闲设施,使得这片区域出现很多功能混合的街道:比如谢林街(Schellingstraße)和与其垂直相交的图尔肯街(Türkenstraße), 临街遍布各种各样的餐馆,咖啡店,服饰,手工业设计店铺等等,最重要的是社区型商业也分布均匀,药店,超市,日托所,书店等等交叉其中,使得这些街道的生活气息更加吸引人。


虽然临近大学和艺术区,但是因为有足够的居民,这些功能混合的街道并不依靠学生和游客来维持。当然学生和游客给这些区域带来了不一样的气氛,同时居民也被这些文化和休闲但却有活力的气氛所影响。


深秋的Schellingstraße。©Jin Peng

 

抛开历史看现在这个区域的功能分区和公共空间会发现以下特点:

 

大功能片区相互叠加  (大学片区+艺术片区+生活片区)

 

虽然大学建筑物以及博物馆美术馆等的功能划分非常明显,但是由于居住生活功能在中间夹杂,于是从感官上来说各大功能片区并没有明显的分隔线,而是通过居住生活和商业互相串联起来,形成整体的艺术文化和具有活力的氛围。


基于Google Map 自绘, ©Jin Peng

 

功能混合的方式 (街道商业+上层居住 +内院功能)

 

底层商铺,上层居住的混合模式使得商业和居住的分布趋向均匀化,使得街道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由于私人宅基地较小,形成的街道立面和商铺是多样化设计的组合而成的整体效果,直觉上的混合更近一步。同时面向庭院的底层是小型办公室,手工作坊,安静的餐馆和咖啡店,社区爱好碰头点等等,和街道的热闹形成对比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些过渡空间。


基于Google Map 自绘, ©Jin Peng

 

外部街道。©Jin Peng

 

内院的手工作坊和安静的咖啡店。©Jin Peng

 

各类型公共空间的连接 (绿地广场 + 公共建筑 + 历史建筑 )

 

不可忽视的是在整个片区中公共空间的连接作用,这些紧邻街道且易达的公共空间塑造了公众休闲的氛围,它们都是平时散步或者下班后以及周末的好去处。美术馆和博物馆等同样是临近街道,如果有着吸引人的展览随时可以从街道拐进去参观。即便不以参观为目的,也可以在它们外围的绿地和公共空间休闲。正因为这些公共空间和建筑散落在居住中间,人们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和拜访,街区活力的增长依赖两者互相帮衬,互相促进。


基于Google Map 自绘, ©Jin Peng


临街的绿地。©Jin Peng


博物馆前的开放绿地。©Jin Peng

 

就城市设计而言,这个片区的棋盘式布局不如蜿蜒的老城区街道有艺术感,但是其小街区和多种功能的混合带来的效果却是充满活力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的关系和功能重叠。学生,艺术工作和从业者,居民,上班族,游客等为此奠定了基调。相应地,餐馆,超市,日托所,服装店等等都会一一出现来满足这些人群的需求,成为他们获取信息和享受生活的一部分。


实际上,没有人说慕尼黑的这个片区是规划时的功能混合,但是一路发展到现在它具备了今天大家讨论的所谓的功能混合的某些特征。

 

回过头看上海的大学路,现今的功能业态并不完全是最开始规划的混合业态。纵然问题和矛盾存在,但是这些问题和矛盾正是发展的不可或缺,现今商业价值的提升和活力街道也受益于这些矛盾。慕尼黑的大学周边片区的功能混合也有着一种历史形成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也正是以前的问题和矛盾所铸就,在时间的推移中逐步调整和发展,同时这种合理性使得其功能混合的结构不针对特定的某一类人群结构,而是对应这个片区的生活常态,从而有着更加坚实的抵抗力。


随着城市规划和管理方式越来越转向于社区营造,精明城市等方向,混合功能社区必会越来越多地在城市中出现,使人们的生活会更多元和人性化。我们所能作的便是尽量不去规划那些以后让我们后悔却想改都改变不了的城市空间,其余的交由时间和人们便好。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再次引用亚历山大·克里斯托弗在《城市不是树》一文中所提到的:


When we think in terms of trees we are  trading the humanity and richness of the living city for a conceptual  simplicity which benefits only designers, planners, administrators and developers. Every time a piece of a city is torn out, and a tree made to replace  the semilattice that was there before, the city takes a further step toward dissociation.


参考资料:

  1. 关于创智天地,创智天地。http://kic2014.i-orange.cn/zh/about-us/master-plan

  2. 创智天地,瑞安房地产。https://www.shuionland.com/zh-cn/property/project/detail/shanghai_kic

  3. 创智天地,创造智慧城市美好天地,新华房产上海站。http://www.xinhuanet.com/house/sh/zt/140924_cztd/index.html

  4. Kulturgeschichtspfad 03 Maxvorstadt,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Kulturreferat, Direktorium, 2013

  5. A City is not A Tree, Christopher Alexander, Architectural Forum, 1965


彭瑾

城市设计特约编辑

在德国工作的景观设计师


点击链接,阅读彭瑾更多关于慕尼黑的文章

实现“绿地自由”,慕尼黑的公共公园走了多远?

慕尼黑地铁站:一座城市的地下展场

有一种街道的美叫慕尼黑

从法规到产品,深度解读德国海绵城市


点击图片,阅读城市设计原创内容▼


* * *


  欢迎关注我们的原创内容号 “什么是城市”  Whatscity  




本文是城市设计原创编撰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了解转载规则请在后台回复“转载”。城市设计已加入“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的版权保护计划。加入城市设计特约编辑,后台回复“特约编辑”了解详情。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了解更多城市设计提供的设计企业合作服务,后台回复关键词“设计企业服务”。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